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GREATER BAY AREA INSTITUTE OF PRECISION MEDICINE

诚邀 | 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立暨首期复旦大学科创项目路演活动

发布日期:2024-07-13 17:05:2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882

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动复旦大学和国内外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转化,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高水平创业团队集聚广州南沙和大湾区,助力广州复旦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建设,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广州南沙粤港澳科技融合创新中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定于7月27日(周六)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立暨首期复旦大学科创项目路演活动,搭建“技术+产业+资本”三方交流平台,共同培育促进复旦大学和国内外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的产业生态。本期路演活动,涵盖能源材料、信息智能、医药健康三个领域,欢迎和合作意向的产业方、投资方报名参会!

相关单位


(一)主办单位  

广州南沙粤港澳科技融合创新中心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二)协办单位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

(三)支持单位  

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校友服务中心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27日(星期六)09:30—18:00

活动地点

广州星河吉酒店3楼星河大宴会厅(广州南沙蕉西路129号)

活动议程

09:30-10:00  揭牌仪式

10:00-10:45  圆桌论坛:早期投资加速未来产业发展

11:00-12:30  能源材料领域项目路演

14:00-18:00  信息智能、医药健康领域项目路演

报名方式

长按或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填写报名信息。

 微信图片_20240713123100.jpg

 

路演项目及专家介绍

 

1.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

王兵杰.png

主讲人:王兵杰(彭慧胜院士团队)

专家介绍:王兵杰,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团队主要从事柔性储能材料的制备和智能纤维器件的产业化研究,解决了高曲率纤维电极中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和界面不稳定的难题;创建了两类纤维电子器件连续化构建的普适性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中试产线,获得一系列高性能的纤维电子器件。以(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ure Nanotech.,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6项,参与完成14项授权发明专利的落地转化,转让费合计超过5000万元。相关技术和产品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

项目简介:目前纤维材料主要还停留在防寒保暖、舒适美观等基本功能上。项目团队创造性地将纤维材料与能源电子器件相结合,在国际上率先创建出新型纤维能源与电子器件,赋予纤维发电、储能、变色、发光、显示、传感、通讯等新型电学特性和功能。纤维器件直径从微米到毫米尺度精确可控,可以耐受扭曲和复杂形变,具有高度柔性化并可编织集成为透气的电子织物。纤维器件是材料、化学、物理、纺织、信息、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技术和产品,在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空间探测等广泛领域都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2.安全高能水系电池技术

晁栋梁.png

主讲人:晁栋梁(赵东元院士团队)

专家介绍:晁栋梁,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先进材料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担任复旦大学水系电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Materials Today Energy 副主编(IF=9.3,中科院二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学科编辑等。主要从事水系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1/3以上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引用22000余次,H指数71。自2020年加入复旦大学,以通讯作者身份在水系电池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 Natl Sci Rev、Sci Adv、Sci Bull、Joule、JACS、Angew、AM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曾获得EES Lectureship、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35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0-2023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澳大利亚研究新星等奖项。

项目简介:我国 70%的锂资源都依赖进口,开辟新赛道,不受资源限制的安全电池技术至关重要。项目团队致力于发展具有本征安全、低成本特性的新型水系电池。从水系电池面临的瓶颈——能量密度出发,以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电对的精细调节为核心,以设计制备稳定可逆的多电子转化反应为手段,发展电化学反应路径可控定制与追踪方法、创制高容量高电压反应电对、构筑高比能水系电池。团队与广东已有了多年的深度合作,包括合作成立全国第一个水系电池研究中心并广东企业投资1200万元、项目获得广州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合作水系液流电池校企转化项目300万元、交投倬粤投资30亿于阳江市建5GWh水系电池产线等等。

3.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和产业化

关冰涛.png

主讲人:关冰涛

专家介绍:关冰涛,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200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日本理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2012年回国并入职南开大学,2019年转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工作期间,先后荣获了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项目;在国际上荣获CSJ Lectureship Award和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3年荣获第七届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奖,所负责的项目“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获得杨浦区“3310计划”A类资助。2021年12月关冰涛博士创办了上海埃思凯特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氘代化学品在有机合成、定量分析、药物合成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氘代化学品合成主要依赖贵金属催化剂与重水氘源。当下,氘代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手段缺乏已然成为限制我国氘代药物、氘代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瓶颈。项目团队发展了新型碳氢键催化氘代方法,开发了氘气交换反应新工艺;由此构建出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可应用于氘代溶剂、氘代药物以及氘代材料分子的合成;能够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氘元素利用率,达成反应过程的小型化与流动化;进而冲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部分重要氘代试剂的国产化,为国内的材料、制药企业提供关键中间体合成的应对之策,助推高性能、长寿命的 OLED 材料研发以及新氘代药物的开发。

4.低轨卫星新频谱通信系统

施剑阳.png

主讲人:施剑阳(迟楠教授团队)

专家介绍:施剑阳,复旦大学专任副研究员,博士后创新人才,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无线光通信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作/通讯论文40余篇,引用3100余次,申请专利13项,3项已授权美国专利。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课题等项目,曾获得IEEE Photonics Society Graduate Students Fellowship、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新兴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大赛优胜奖、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复旦大学2022年度优秀博士后等。

迟楠,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担任IMT-2030 6G推进组可见光通信召集人,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水下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400余篇,Google引用13000余次,出版专著7部。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国家级项目与课题多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各1项。

项目简介:本项目将建设基于光电融合的太赫兹、红外、可见光等空间泛光超高速、多维度、多模态新频谱的通信系统,突破太赫兹和无线光等多频段信号共生、共存、共传机制,形成星地通信波段资源库,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端到端的6G智能信道优化和均衡前沿研究,实现高可靠、灵活可重构、低延迟的星地互联,同时对高频段连续频谱资源以及优质卫星轨道位置先行布局,缩短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差距,引领我国后续的6G低轨卫星通信发展,推动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

5.大模型时代的新引擎——融合知识的AIGC

颜波.png

主讲人:颜波

专家介绍:颜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负责人和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文化和旅游部“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

项目简介:项目通过融合领域知识,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处理和图像视频的智能生成,特别在孪生能力、编辑能力和衍生能力这三大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首先,孪生能力通过高效的图像和视频放大技术,让人眼“看的清”。AI Zoom技术在华为系列旗舰手机上成功应用,显微镜增强基础模型登上Nature子刊。

其次,编辑能力显著提高内容的可用性,让机器“算的准”。监控视频浓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公安系统,让搜寻时间减少99%。

最后,衍生能力解决数据头部冗余尾部稀缺问题,让大模型“训的好”。数据高效医疗大模型仅需16.7%的真实数据量,内镜智慧眼系统应用于三甲医院,近4年约8万患者受益。

6.脑功能超声成像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

苗顺东.png

主讲人:苗顺东(许凯亮研究员团队)

专家介绍:苗顺东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材料专业,任波达医疗合伙人,业务及战略负责人具有15年医疗领域企业业务与战略发展经验,成功运作多个器械商业化销售及新药资产交易。

许凯亮,复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博导,上海波达医疗创始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主要开展超快超分辨率超声脑血管成像和功能成像原理和系统研制。曾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和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担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秘书、教育分会委员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IUS TPC Member,以及世界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会刊UMB编委和声学学报青年编委等。

项目简介:当前国内仍无可用于脑功能成像的商业化超声系统,针对该挑战,项目团队发展了经颅信号畸变校正方法,实现了颅脑超声成像;为提升“时间分辨率”,发展了基于平面波发射的万帧级超快成像技术,用于脑小血流成像和矢量化成像;为提升“空间分辨率”,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超声定位显微方法,用于超分辨率脑微血管造影。相关研究突破了“颅骨”对脑超声成像的关键挑战,发展了超快超分辨超声脑血流与脑功能成像原理与方法。

团队与上海波达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率先研制了国产脑功能超声成像仪器和三维超快超声面阵探头。超声脑功能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10 ms,微血管造影分辨率优于10 μm。相关技术不仅可实现大视野微小血流动力学成像,还可经由神经血管耦合机制,获得神经功能成像。相关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脑与脊髓功能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7.基于新机制的特应性皮炎外用药物研发

侯军利.png

主讲人:侯军利

专家介绍:侯军利,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利用人工合成体系仿生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hem.、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被C&EN、Angew. Chem. Int. Ed.及J. Am. Chem. Soc.的专栏专门评述,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学术荣誉和人才计划资助。

项目简介: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AD)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患数量列皮肤科非致死性疾病第一位。由于患者规模庞大、用药周期长,AD治疗药物存在极大的临床需求。本项目针对AD临床局部外用药物副作用大、药物作用靶点不能覆盖全部发病机制和适应症的问题,基于本课题组发展的人工通道蛋白,利用其媲美天然通道蛋白的高效、高选择性输送特性,发展AD治疗的普适新机制,开发低副作用、适用性广的局部外用新药物。

8.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自噬途径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创新平台

胡炜.png

主讲人:胡炜(丁澦团队)

专家介绍:胡炜,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博士。超过15年在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从事项目评估、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成果授权转让和孵化的经验,曾主导完成了多起上亿元技术转让交易,成功孵化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公司。

丁澦,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阿泰克生物科学创始人,复旦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在化学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超过20年研究经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干预策略取得重要突破。代表性论文入选Nature杂志2019年度十大杰出论文。

项目简介:阿泰克是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自噬途径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创新平台,致力于为“不可成药”的靶点提供全新治疗方案。公司具有独特的蛋白降解小分子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该技术的转化应用成果被评选为2019年Nature十大杰出论文。公司通过该平台已筛选出大量适用自噬蛋白降解的潜在靶点,以及相应的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公司由蛋白工程领域教授、光学筛选技术教授、药物筛选技术专家和工业界资深新药研发专家组成了“领先技术+产业落地”全能新药研发团队。公司聚焦重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储备了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研产品管线。公司独特的技术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靶点和化合物,获得国际顶级制药企业认可,深度合作的研发管线在新药研发流程和数据质量等方面,达到国际制药公司新药研发一流水平,管线进展获得制药企业高度评价。

9.高覆盖度人源膜蛋白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赵丹.png

主讲人:赵丹(徐彦辉团队)

专家介绍:徐彦辉,复旦大学研究员。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自然重点项目4项;获“科学探索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奖项。长期从事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发表6篇Science,2篇Nature, 1篇Cell,2篇Mol Cell,5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4篇Cell Research等。

项目简介:完成高覆盖度人源蛋白和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的颠覆性技术和路线开发,建立了三大核心高通量技术平台:蛋白纯化、抗体筛选和抗体验证平台。可实现全流程半自动化运行,周产能达到40种人源蛋白及其对应的兔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通量,效率是现有抗体公司的5倍以上,3年内可完成国际头部企业二十年的产品线布局。基于该突破,2024年成立致知生物(广州)有限公司,聚焦高端科研抗体国产替代,突破依赖进口的瓶颈,提供高覆盖度高质量的人类重组蛋白和重组兔单克隆抗体产品、技术和服务,打破我国长期对进口蛋白抗体试剂的依赖,实现自主可控。

项目所获得的高覆盖度人源蛋白的抗体库,将会极大推动我国新型疾病标志物发现、药物靶点发现以及新药研发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所获的海量抗原抗体信息结合最新的AI抗体计算技术,将显著提高抗体研发效率,并将抗体功能研究提升到表位构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项目获得的部分蛋白和抗体产品可对标相应国际领先产品,为推动我国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0.新型抗肿瘤多肽偶联药物的研发

粟武.png

主讲人:粟武

专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原创新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曾任职阿斯利康-瑞典呼吸及免疫治疗部,药物化学总监以及新模态药物化学团队负责人;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具有二十多年新药研发经验,研究领域涉及多肽、核酸以及偶联药物;并先后获英国EPSRC、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在国际学术期刊如JACS, Angew, JMC等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7项;主持新药研发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5项,获批新药临床研究批文3项,获批生产上市1项,年销售规模过5亿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于粟武博士课题组在抗肿瘤多肽领域积累十年的研究成果,研发具有新型抗肿瘤机制的偶联药物有效载荷(Payload)——柯义巴肽A (Coibamide A),并进一步开发靶向结直肠癌的抗肿瘤多肽偶联药物。本项目已经完成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偶联以及体内外药理药效评估等概念验证工作,获得专利授权4项。计划融资完成临床前研究并申报IND。

11.原创炎症及免疫药物的发现和临床研究

朱依谆.png

主讲人:朱依谆

专家介绍:朱依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大平台首席科学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侨办创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国家卫健委《中国临床用药》(第一版)主编、《药理学》国家规划教材(第七、第八版)和英文版(第一版)主编。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药学院创院院长,澳门科大医院执业医师(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澳门中华医学会荣誉会长、澳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讲座教授,亚洲药学院校联合会(AASP)秘书长。曾任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院士发表了330余篇科学论文,被引超过1.8 +万余次(h-index 73,i10 index 271),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排名和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排名。 他长期从事炎症、免疫和抗衰老的研究, 实现专利转化2.51亿。研发的2个first- in- class 新药分别在中、美进入了临床I期和II期研究。

项目简介:世界原创,源于中药,创新于医药。传承传统中药原创理念,结合当代前沿生物技术(BT)+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IT)融合创新技术体系;研发属于中国的原创新药。一项1类新药获得中国药监局I-III期临床批件,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可申请新药上市。一项1类新药已完成中国药监局IND受理,计划2025年上半年进入I期临床试验,2025年下半年进入II期临床试验,2027年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9年上市。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GREATER BAY AREA INSTITUTE OF PRECISION MEDICINE

版权所有©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粤ICP备20210388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710号